《新中醫》本雜志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中醫藥學術期刊。創刊30多年,一直以提高水平、高質量而成為我國具有影響力、并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醫藥學術刊物。
《新中醫》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中醫藥核心期刊,并為國內外權威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群、醫藥學文摘列為重點長期收錄刊物。榮獲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連續多次在國家期刊評比中獲得優秀期刊獎。
重要說明:發表之家是一家注冊資本金500萬、員工人數超150人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公司已合法取得《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等相關牌照,依法從事期刊訂閱和學術增值服務。本站提供機打全額增值稅專用、普通發票,支付成功后可單獨寄出,本站不是新中醫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
《新中醫》雜志投稿須知
1.題目應簡練、明確,并能反映論文的主題,題名所涉及的醫學術語請用規范名,盡量不用標點符號,避免使用非常用的縮寫詞,便于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題名一般不超過20字。
2.副標題一般不提倡使用,在必要時才使用,一般用于同一研究課題的系列論文中。
3.《新中醫》作者的署名只限于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的研究的工作者,并參加擬定文稿、能對內容完全負責和解釋者。人名次序應按貢獻大小排列。若作者不屬同一單位時,應在作者姓名上加注阿拉伯數字予以區分,如:“劉青松1,王一力2”。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對其他有貢獻的人員,可在文未致謝中注明。稿件投出后要變更或增刪作者,應由全部署名作者所在的單位分別出具證明確認,否則本刊不予受理。
4.作者單位應置于作者署名之下,包括單位全稱、城市名、郵政編碼,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處,廣東廣州510405”。若署名的作者不屬同一單位時,應根據作者姓名上加注的數字分別一一列出。
5.摘要一般以100~300字為宜,以第三人稱書寫。應明確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試驗的方法、研究成果和結論(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其重點是成果和結論。摘要中不能寫入公式和圖表。
6.關鍵詞應能確切反映研究的對象,一般為3~8個,使用主題詞時,主題詞應從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漢語主題詞表》中查出。
7.中圖分類號采用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標注。
8.文獻標識碼按《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書寫,由本編輯部填寫。
9.文章編號按《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書寫,由本編輯部給出。
10.收稿日期以本部收到來稿日期為準,由本編輯部填寫。
11.基金項目應注明基金的名稱、編號,并請附寄基金立項復印件,以作統計資料用。
12.第一作者簡介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學位、職稱、研究方向。
13.引言應說明研究的目的、意義、主要方法、范圍和背景等,引言應言簡意賅,不宜與摘要雷同,也不要作公式推導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紹。
14.正文是指引言之后、結論之前的部分,是論文的核心。書寫時應特別注意層次標題、插圖、表格、量、單位、數字和外文字符的正確使用。
(1)正文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了,以15字為限,不用標點符號,其層次的劃分及編號一律使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法,
(2)表格與插圖表格應結構簡潔,具有自明性,內容勿與正文、插圖重復。表格應采用三線表,可適當加注輔助線,但不能用斜線和豎線。表格上方應注明表序和表名。插圖應精選,具有自明性,勿與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復。插圖應用電腦繪制或用碳素墨水繪制在繪圖紙上。插圖必須線條均勻、清晰、主線和輔線粗細比例約為2∶1。圖中文字、數字、各種符號必須與正文一致。圖勿過大或過小,每圖不超過10cm×10cm。插圖下方應注明圖序和圖名。如為照片時,應層次清晰、反差合適、剪裁恰當。
(3)量和單位書寫時應嚴格執行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數字的使用應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7個部門于1986年公布的《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書寫。
(4)醫學名詞術語中醫名詞術語以《中醫名詞術語選釋》及《中醫大詞典》為準。中西藥名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中藥大詞典》、《常用中藥處方用名規范表》(中國中醫藥學會編輯學會審定試行)為準。臨床上常用的英文縮寫名詞在文內首次出現時應加中文注明。
(5)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黑體等。生物學中的屬(含屬)以下的拉丁文字名下應用鉛筆加上底線。數學式、化學式等帶有上、下角字符時,每一字符的大小寫和所處位置應非常明了。
15.討論應準確、簡明、完整、有條理地指出論文的主要結果、論點和總體概括。也可以在結論和討論中提出建議、設想、改進意見和待解決的問題。
16.參考文獻注意不同文章載體的錄入格式:[1]萬錦.中國大學學學報論文文摘(1993-1999).英文版[DB/CD].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17.聯系地址在稿件首頁或未頁的腳注注明第一作者及聯系人的單位、郵政編碼、地址、電話、E-mail等.
18.著作權保護與技術保密本刊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著作權、專利權的保護和保密等法規。投稿前第一作者應在所在單位加蓋公章,以免侵權和泄密。本刊謝絕不合要求的來稿。另外,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庫》等,作者若不同意自己的論文被這些數據庫收錄,請來稿時聲明。本刊編輯部有權對擬錄用的稿件進行文字修改、刪減、退改等加工處理,不同意本刊修刪者亦請事先聲明。
19.反對一稿多投投稿者請自留底稿,投稿后3個月內未接到本刊錄用通知者可來電來函向我刊查詢。來稿一經發表,按篇、按質量酌付稿酬,并贈送樣刊。在致作者的稿費中包括各類文摘、數據庫、光盤版應付作者的作品使用費。
作者:王學強; 王正德; 忻瑩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目的:探討血府逐瘀湯對高血壓性腦出血大鼠神經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對其p38MAPK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方法:取8只WKY大鼠和48只SHR大鼠,前者記為假手術1組,從后者中隨機取8只記為假手術2組,剩余40只均在收縮壓≥21.3 kPa時以膠原酶+肝素尾狀核注射法制備模型,而假手術2組注射生理鹽水其余均同法操作。將模型制備成功的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陽性藥組、血府逐瘀湯低、中、高劑量組。陽性藥組給予安宮牛黃丸25 mg/kg灌胃,血府逐瘀湯低、中、高劑量組分別給予血府逐瘀湯5、10、20 mg/kg灌胃,模型組、假手術1和2組分別給予等量生理鹽水灌胃,均干預1周。對比干預前后各組大鼠血腫體積、行為學、神經功能變化,觀察出血腦組織病理改變,檢測各組出血腦組織p38MAPK蛋白表達,計算p-p38MAPK/p38MAPK。結果:與假手術1組比較,假手術2組向左扭轉比率、Berderson、Rosenberg評分、腦組織病理改變、p38MAPK、pp38MAPK/p38MAPK均無明顯變化。與模型組比較,陽性藥組、血府逐瘀湯低、中、高劑量組血腫體積、向左扭轉比率、Berderson評分、Rosenberg評分均下降,腦組織病理均減輕,p-p38MAPK/p38MAPK均升高。與陽性藥組比較,血府逐瘀湯低劑量組血腫體積、向左扭轉比率、Berderson評分、Rosenberg評分均升高,腦組織病理加重,p-p38MAPK/p38MAPK下降;血府逐瘀湯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血腫體積、向左扭轉比率、Berderson評分、Rosenberg評分均下降,腦組織病理均減輕,p-p38MAPK/p38MAPK均升高。結論:血府逐瘀湯中、高劑量能減少高血壓性腦出血大鼠的血腫體積,改善行為學和神經功能,減輕病理損傷,推測與上調p38MA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關。
《新中醫》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廣州中醫藥大學與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1969年創刊。標準刊號:ISSN 0256-7415,CN 44-1231/R,月刊,期刊代號:國內:46-38,國外:M186。根據國家的有關標準和科技期刊的編排規范,對來稿做出如下要求:
作者:林展宏; 郭衛中; 王坤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用藥規律。方法: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VIP)、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F),篩選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效中藥處方,對其進行頻數分析、關聯規則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補氣類、理血類、祛濕類、理氣類、滋陰類、解毒類藥物應用最為廣泛,用藥趨勢集中,頻率最高藥物有白術、甘草、半夏、茯苓、白芍。藥物存在固定搭配,置信度最高的關聯群為白術-白芍-茯苓-甘草;通過聚類分析可得到半夏-白術-茯苓-黨參-甘草等18個聚類群。結論:中醫藥多以'補其虛,瀉其實,標本兼治'為治療原則,從'虛、瘀、濕、滯、毒'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且存在臟腑經絡用藥法式及固定搭配。
作者:胡云凱; 茹清靜; 孫濤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本研究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V2.5),構建《張聿青醫案》治療虛勞方劑數據庫,對方劑數據庫進行處方用藥規律及組方配伍特點的挖掘分析。對納入的80首方劑進行分析,共涉及中藥152味,累計834次,演化得到核心組合10個及潛在新處方7首。得出張聿青治療虛勞注重清金保肺、健脾溫中、降氣消痰的應用,并隨證治之的結論。
作者:程淼; 張健烽; 劉燕; 劉云霞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口腔黏膜炎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常給腫瘤患者生存質量帶來較大影響。近年來中醫藥學者對化療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筆者從中醫對化療性口腔黏膜炎的認識,及中藥單體、經方、驗方對其治療的特點作一概述,以期為中醫藥治療該病的臨床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作者:謝帆; 凌鑫隆; 馮雨林; 董飛俠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單純血尿型隱匿性腎炎(Latent glomerulonephritis,LGN)是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中常見的一種臨床類型,其臨床表現輕微,病情纏綿難愈。中醫藥治療本病臨床療效確切,筆者從病因病機、治療方法等方面探討中醫藥治療單純血尿型LGN的特色和優勢。
作者:羅川晉; 陳悅軒; 陳怡; 石礎碩; 張璐; 高佳珠; 周小琦; 黃進; 吳輝; 李榮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臨床用藥的關聯性。方法:基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嘉和HIS數據庫,抽取2008年1月—2018年6月的502例DCM患者,分析其一般信息及中西藥聯合應用情況。結果:最常用西藥是螺內酯片;最常用中藥方劑是生脈飲;使用頻率最高的西藥種類是醛固酮拮抗劑;中藥方劑中補益劑使用頻率最高;2種、3種西藥聯合的最常見組合分別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醛固酮拮抗劑,ACEI/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中西藥聯合使用時,最常見的組合分別是醛固酮拮抗劑+理血劑、ACEI/ARB+補益劑+理血劑。結論:DCM患者的臨床用藥類別比較集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在西藥強心、利尿、擴血管的基礎上辨證應用中藥補益扶正、活血化瘀治療。
作者:徐春波; 沈敏鶴; 阮善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國惡性腫瘤已成為第一大死因。現代醫學治療腫瘤雖有一定的療效,但易耗傷氣血,有一定的局限性。中醫藥治療腫瘤歷史悠久,陽虛陰實是腫瘤發生的關鍵,陽氣的盛衰與腫瘤預后密切相關,故在治療上中醫溫陽法應貫穿始終。筆者通過分析腫瘤形成的理論基礎,綜合溫陽藥抑制腫瘤發生發展的機理研究,對臨床各醫家應用溫陽法治療腫瘤的經驗和臨床應用進行闡述,為臨床使用溫陽法治療腫瘤提供理論基礎。
作者:余楊樺; 陳麗娟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旋覆代赭湯是臨床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痰阻氣逆的經典方,對改善糖尿病胃輕癱、膽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嘔吐、呃逆、眩暈等疾病的臨床癥狀、體征、鏡下病理特征等有明顯的優勢。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旋覆代赭湯在上述疾病中的臨床療效,筆者總結分析了其在治療各類疾病的臨床研究現狀,為其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馮詩瑤; 王新; 王詩源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對心悸的小建中湯證與炙甘草湯證的脈癥及用藥進行分析,認為二種證型均有陰血不足之病機,其中小建中湯證為陰血不足兼陽氣相對偏亢,炙甘草湯證則為陰血不足、陰病及陽而陽氣亦見虧虛;小建中湯證之心悸失治日久,陰血匱乏,陰虛則陽無以化,則轉化為陰陽兩虛的炙甘草湯證之心悸,此兩種心悸證型在癥狀、病機上存在遞進關系。
作者:方子燕; 王邦才(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經方是指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是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的結晶,其方證對應嚴密,組方章法鮮明,用之得當,療效顯著,為歷代醫家所稱頌。王邦才教授系浙江省名中醫,從醫三十余載,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熟讀經典,對仲景學說十分推崇,師古而不泥古。王教授善用經方治療泄瀉,藥簡效宏。筆者有幸跟師臨證,受益匪淺,茲選錄其治驗3則,以饗同道。1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慢性直腸炎王某,女,25歲,2018年6月19日初診。大便血絲、黏液反復2年余,因長期飲食不規律引發。2016年2月查腸鏡示:直腸廣泛性糜爛充血。2018年1月腸鏡示:
作者:王燕琴; 胡健女; 陶承靜; 謝曉燕; 陳思思; 高小燕; 程后; 蔡賢娣; 黃美雙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作者:陳建飛; 李凌鑫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目的:總結筆者臨床經驗并查詢20年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綜述,初步探討刮痧療法治療頸椎病的刮痧量學。方法:應用統計學方法,找出刮痧量學中各具體參數的最集中趨勢,從而得到刮痧量學各個最準確的參數。結果:刮痧治療頸椎病相關參數如下,①夾角:刮痧板與皮膚呈45°;②移動方向:從上往下,從內到外進行刮拭;③移動速度:緩慢為每秒1~2次;快速為每秒3~4次;④力度:輕度為刮痧板放置皮膚上,僅用刮痧板的自然重力大小;中度為在輕度的基礎上施加輕度的力量,以刮痧板接觸皮膚的邊緣下壓皮膚0.5~2 mm為準;重度為在輕度的基礎上施加中度的力量,以刮痧板接觸皮膚的邊緣下壓皮膚3~5 mm為準;⑤作用部位:督脈為風府—身柱;膽經為風池—肩井;膀胱經為天柱—膈俞;⑥作用時間:每條線10~15 min或者20~25次;⑦間隔時間:4~5天1次;⑧療程:6~7次1個療程,做1~2個療程,以上刮痧量學參數是刮痧療法治療頸椎病的規范和標準。結論:刮痧量學六要素為夾角、速度、力度、作用部位、作用時間、療程;刮痧療法治療頸椎病的最佳刮痧量學參數為:采用45°夾角,選用中度力度(刮痧板接觸皮膚的邊緣下壓皮膚0.5~2 mm),以緩慢的移動速度(每秒1~2次),從上往下及從內到外刮拭的移動方向,依次作用督脈線、膽經線、膀胱經3個部位,每個部位刮拭10~15 min或20~25次,4~5天1次,6~7次1個療程,共1~2個療程。
作者:李思逸; 李柏謀; 古熾明; 張秀瓊; 張麗玲; 黃嘉妮; 林美珍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泌尿系結石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與年齡性別的關系,以期為泌尿系結石的中藥防治提供研究基礎。方法:收集426例泌尿系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和體質分類量表,對體質類型和年齡、性別的關系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426例結石患者中平和質占46.7%,陽虛質、濕熱質、氣虛質各占15.3%、13.8%、8.0%。兼夾體質構成比的前三位分別是痰濕質(18.9%)、氣虛質(18.0%)和濕熱質(16.3%)。年輕患者平和質、氣虛質比例低,濕熱質、陰虛質比例高,而老年患者剛好相反。男性濕熱質比例比女性高,陽虛質、陰虛質、瘀血質比例均比女性低。結論:痰濕質、氣虛質、陽虛質和濕熱質是容易罹患結石的患者的常見體質類型,其中濕熱質和陰虛質在性別、年齡分組間均差異明顯。
作者:方躍坤; 方騰鐸; 陶方澤; 劉慶華; 謝作鋼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作者以古籍文獻研究、文化歷史考證等方法,疏理分析浙派中醫永嘉醫派的代表人物陳無擇,總結歸納其學術思想特色。陳氏在繼承《黃帝內經》'情志致病'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七情致病'的理論,其認為七情為病應重視調暢氣機,診治時首重脈象,調攝養生以七情為要。永嘉醫派七情致病理論的創立對中醫病因學具有突破性貢獻,對現今仍有臨床指導意義。
作者:封若雨; 朱新宇; 葛少欽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氣滯血瘀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發展關系密切。氣滯血瘀既為頸動脈斑塊發病的始動因素,又為其病理產物。氣滯血瘀可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或導致三焦氣化失常,痰濕內生;或氣滯、痰濁、血瘀、積聚互相轉化,互相影響,促進斑塊產生。臨床上以氣滯血瘀為切入點,根據具體病情,治以行氣、活血、散瘀、逐痰之法,可取得一定療效。
作者:成杰輝; 范宇鵬; 楊志敏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失眠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其睡眠紊亂和相關日間癥狀持續3個月或以上者,則為慢性失眠。失眠日久傷及腎元,導致元陰元陽受損、陰陽失調,加重睡眠障礙,造成惡性循環。臨床上治療失眠常常療效欠佳,特別是長期失眠的慢性患者,治療起來更為棘手。筆者從腎與失眠的關系論治慢性失眠,據腎陰、腎陽、腎精之虛損情況,分別施以'滋陰安神,交通心腎''溫陽補腎,潛陽安神''補益精血,固腎安神'之法,以提高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
作者:張寶霞; 張金生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基于'干細胞衰老'理論,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層面理解活血化瘀之化舊生新法的抗衰防衰的細胞學特性,揭示干細胞衰老、機體衰老與中醫抗衰防衰理論的內在關聯性,對推動活血化瘀之化舊生新法的臨床應用,以及活血化瘀治法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均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作者:羅禹珩; 樊同濤; 王光義; 呂明莊(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面肌癱瘓疾病,由非特異性面神經炎癥導致,臨床上也將其稱為面神經炎,屬中醫'口喎'范疇[1-2]。此病最早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指出:'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口喎唇胗',臨床表現為患側面肌癱瘓,額紋消失或變淺,閉眼不能合,鼻唇溝平坦、變淺,口角向健側歪斜,部分患者發病初期可伴有耳后疼痛,或有舌前2/3的味覺減退甚至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目前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明顯[3]。
作者:徐晴; 馮正權(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目前惡性腫瘤的治療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傳統的治療方法,如手術、化療、放療等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分子靶向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皮膚毒性,主要指由外來化合物引起的皮膚毒性不良反應,它可分為原發刺激直接引起的皮膚刺激腐蝕和致敏引起的遲發型超敏反應(Ⅳ型反應),發病率高達70%到88%[1],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因此,許多患者常選擇自主減少藥物治療劑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物治療的效果。馮正權是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師從國家級名中醫吳良村教授。
作者:杜相宇; 趙凡; 唐德才(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慢性泄瀉是以長期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一種胃腸病證,是臨床中的多發病、常見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記載:'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等。慢性泄瀉與現代醫學中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非特異性結腸炎等相類似,以反復腹痛、腹瀉或夾有膿血便、黏液便等為主要癥狀。
作者:陳楚云; 林國華(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1眩暈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并見,中醫統稱為眩暈。《黃帝內經》對眩暈早有記載,將其稱為'眩冒',并對病因病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郁之發,太虛埃昏,云物以擾,大風乃至……故民病……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闡明了眩暈的發生涉及'風''虛',與肝藏血、主筋、開竅于目有關,常由陰虛血燥而致風邪竄擾,導致耳鳴眩暈發生。
凍結肩即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肌腱、韌帶和滑囊等軟組織增生、退行性變,或急、慢性損傷等,造成無菌性炎癥出現在局部肩周的慢性特異性表現,引發患肩周圍疼痛(夜間尤甚)和局部功能活動受限為主癥的一類疾病。中醫稱肩周炎為凍結肩、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癥等,多發于中老年人,女性發病人數略多于男性。
作者:王婧夷; 冀建斌; 康洪昌; 周正華(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易于反復,病程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1-2]。其病因尚不明確,大多認為與遺傳因素、免疫反應、環境誘因和腸道微生物影響有關[3]。屬中醫久痢范疇,中醫內治、外治法治療本病均有一定的效果,而中藥灌腸對于局部病變有較好的療效,能夠使藥物直達病所,使局部藥物濃度最大化,有利于腸黏膜局部炎癥的消退[4]。周正華主任醫師在臨證中運用青赤散灌腸聯合口服美沙拉秦治療本病取得良好療效。
作者:周笑梅; 蔡宇萍; 陳穎異(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陳穎異主任醫師是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工作30余年,對辨治功能性出血有獨到的經驗。筆者有幸侍診左右,今摘錄陳老師治療產后雜病驗案4則,以饗同道。1產后癃閉孫某,30歲,2010年4月18日初診。主訴:剖宮產術后小便不出1個月。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主管,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1990年6月創刊。標準刊號:ISSN1003-9783,CN 44-1308/R,國內外公開發行,郵發代號:46-210。
作者:韓欣欣; 李素領(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上消化道出血為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常見并發癥之一,是臨床一種嚴重急癥。現代醫學的治療已取得長足的發展,如:內鏡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手術和藥物治療等,都有較好的效果。由于此癥多在肝臟疾病中、末期階段發生,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和發病部位不同,臨床治療很難達到滿意的療效。中醫藥治療對此有獨特優勢,通過中醫辨病辨證和分期論治,獲得了更好的效果。李素領系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醫堂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作者:張春艷; 王建明; 孟如(指導) 期刊:《新中醫》 2019年第08期
孟如教授為首期國家級名中醫,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及實踐經驗。對于疑難雜癥診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筆者整理孟如教授的臨床醫案,獲益良多,現將其治療疑難雜癥的臨證經驗介紹如下。1勞淋患者,女,67歲,2010年10月5日初診。
為進一步推動我過中藥飲片產業發展,提升中藥飲片品牌效應,強化中醫院管理人員和中醫臨床專業人員對中藥飲片產品品牌的認知和了解,積極引導中醫臨床醫生對中藥飲片品牌產品的使用,更好地發揮優質中藥飲片品牌產品服務患者的功效和作用。2019年度本刊將推出中藥飲片品牌計劃,大力推薦宣傳國內優質中藥飲片品牌企業和產品,著力提升中藥飲片企業品牌和產品影響力;
新中醫雜志的編輯有老師一樣的耐心和熱情幫助你修改,非常嚴格細致。稿件的處理時間為半個月,沒有接到編輯采用文章的電子郵件就是沒有采用,大家就可以另投他刊了。總的來說還是很好中的,祝大家都能中稿!
投稿之后先查重,查重過了之后才是初審,也不敢打電話催稿,最后一個月給通知,總體而言,如果投稿的文章符合新中醫雜志的要求,刊發是很快的。這個刊物影響因子挺不錯的,編輯態度也很好,估計過能評上核心。
起初一個月左右一直顯示初審狀態,給編輯部打電話,一個女編輯說,一個月沒有接到通知可以自己處理。剛好趕上期末,也沒時間弄那篇文章。然后在準備轉投他刊的時候,接到電話說外審已過,稍微修改下格式,添加點內容就OK。
聽前輩說過雜志比較嚴格,通過率不高,原本不抱希望,沒想到投稿半個多月收到退修通知。現在在抓緊修改中。該刊不歧視碩士生,匿名審稿,效率很高,修改意見也很專業!不吹不黑,真的不錯!
新中醫雜志非常不錯,審稿速度也很快,給意見很是中肯,畢業著急的投不錯。這個雜志也不是照單全收,被拒的情況也有,建議想投該雜志的人好好看看雜志之前接收的文章,按照雜志要求的格式和內容寫稿,祝好運!
新中醫雜志編輯的工作態度認真負責,有事可以主動發郵件與作者溝通。投稿后的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的寫作能力還需要很大的提升,之后還會再寫相關論文還投該刊。
新中醫雜志編輯等相關老師很盡職盡責,對待來稿審閱很認真,審稿速度非常快,適合著急發論文的朋友。編輯也很熱心。對疑問之處都孜孜不倦的講解。
第一次向該刊投稿,因為已經被數個期刊拒過,所以沒抱多大希望。然而在沒指望的情況下,1個月內接到終審通過的郵件通知。真的很高興,真心感謝該期刊編輯部,以后會自己常投稿,并向有需要的同事推薦!
新中醫雜志投稿要求很高,對文章需要具有獨立性,比較注重論文內容的創新。編輯效率很高,每一個環節都不會耽誤時間,不像國內有的其他很刊物一樣拖很長時間,浪費投稿人的時間。雜志會越辦越好!
中了三次,《新中醫》雜志是國內我投過的期刊中最好中的期刊之一,編輯的效率很高,從投稿到出版的時間非常短,半個月就給了審稿意見,個人感覺效率很高,評審意見中對論文的一些細節都提出了很嚴謹的要求
審稿負責,一般20多天左右給審稿意見,認真回答修改,1周后錄用,效率還是很高的。發現《新中醫》審稿水平并不差,甚至更高。因此只要意志堅定,認真修改中文審稿人意見。總會中的!
《新中醫》整體來說并不難中,本人已經投了兩篇,都被錄用了,兩個外審專家,一個提的意見比較中肯,感覺另外一個審稿專家是外行。一般只要退修,仔細回復審稿人的意見都會錄用的,就是見刊周期較長。
審稿速度挺快的,1個月。我是11.24號投稿,12.23號錄用,中間經歷了大修和小修。兩個審稿人都很認真、負責,也是我們這個領域的專家,給了10多個修改意見。編輯部的老師們效率還是挺高的。
編輯人非常好,審稿專家的意見也非常中肯。不管是編輯還是審稿專家對文章的修改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審稿周期看個人文章的質量高低吧,有的快有的慢。我的從投稿到通知錄用花了1個月的時間,一旦被通知錄用,很快就能見刊。
個人感覺該期刊對創新性要求不是特別高;2位審稿人,審稿人給出的意見尖銳但很中肯;稿件修改期間,編輯會定期發提醒郵件,很負責!
審稿五個工作日,說是表征手段太老,說服力不強,創新性不夠,看起來這個期刊期刊也不是能隨便投投的,表征手段要跟得上,內容還是需要有創新性的,不錯,專業的期刊。
投了一篇關于針灸推拿的文章。我覺得該期刊的編輯和審稿專家都非常負責任,給出了非常好的修改意見。特別是編輯部老師都好熱心,發過去的文章都會反復審閱及修改,很耐心的給我指出問題。非常感謝!
7月5號收到通知,6號初審,7號結束初審。并與7號外審,直到24號外審回來。24-27號,編輯審理中,30號收到通知,錄用,并給了一些評審修改。整體感覺還是挺快的!
審稿速度是很快的,外審專家給我提了5條意見。和導師商量了一下,覺得外審專家是知道我這個方向的,但是不是很懂,因為在摘要把創新點就已經寫的很清楚,但是專家說我的沒有創新。不過提的一條意見還是很有用的,感謝!
審稿周期還好,1個月不算慢。編輯部人也不錯,郵件溝通態度很好,感覺還挺好中的,外審只有一位小小argue一下,小修后錄用,真心不錯的良心期刊!
該期刊老師、編輯都很好,態度也很好。12月中旬投稿,一個月后通知錄用,但需要修改反饋并按照格式規范進行修改。老師提的意見非常中肯,尤其在寫作上給了十分好的建議。建議大家多多支持這樣優秀的期刊,有好的稿件放心大膽的投稿。
效率很高!速度很快!從投稿到錄用1個月,中間自己寄介紹信耽誤了2周,不然的話,會提前很多。個人感覺速度很快,編輯態度好,專家評審意見也很中肯,推薦!
應該是遇到了好幾個拒審,外審了兩個星期,最后收到三個外審意見,其中一個專家提出了很多問題,然后不建議發表,編輯部給了退修意見。第一次退修對外審意見進行了逐條詳細回復。第二次退修調整內容和排版,然后就錄用了,感覺主編很好,效率很高。
雜志的工作效率還是值得肯定的,編輯老師認真負責。審稿專家還是挺細致的,提了一些意見及文章中的一些問題,都很是中肯有價值。只要論文有原始創新,認真修改,應該可以錄用。
9.21投稿,10.14給修改意見。都是格式上面的問題。16號修回,直接錄用。審稿速度很快。對創新性要求不高,適合畢業要求比較低的同學。一切流程都比較正規。效率很高。打了幾次電話詢問,編輯的態度很好。不錯的期刊!
這套雜志真的很棒!書剛送到就被同事搶先拿回家看了,看了以后反映很好看,他又訂閱了一套,還我書的時候又被另一個同事借走了,呵呵,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好書就是這樣受歡迎!
非常專業的書,文章質量很好,這是老師給推薦的書,里面講解的非常詳細。書很精致,硬殼的,字體大小合適,塑膜完整。內容很深究,通俗易懂,很滿意值得推薦!
快遞超級給力的,書的質量也很好,是正版的,比其他網站值得信賴,包裝也還好,沒有破損的,以后就在發表之家買書啦!
4月12日投稿,當天初審完成就送審了,4月24日受到通知修改后錄用,之后5月1日再投修改稿,5月14日收到錄用通知。速度很快,見刊速度也是沒的說。
總體來說,《新中醫》雜志的稿件處理速度是驚人的高效率,當投稿三天送審,不到一個星期修改意見就回來了,一共有4條意見,都屬于比較好處理的那種,修改完在提交修改稿的時候,系統會提示你讓你輸入修改部分的詳細說明。提交后不到24小時就給出了錄用通知,個人認為,只要文章有創新點,那么基本可以放心中稿了。
去年投了一篇被拒,今年這篇文章先后被其他幾個雜志拒了幾次,就試投了該刊,沒抱多大希望,結果意外的讓修改錄用了,編輯部效率超高,對各種疑問有求必應,郵件回復非常及時,很少見的高效雜志。總體來說難度不算太大吧。
整個投稿到收稿過程都很順暢,和編輯部還有財務部老師溝通也很愉快,很負責。不懂投稿,剛開始摸索著投錯了2次,都幫我解決了。1個月不到錄用,很滿意的了。
收到錄用通知了,很高興,辛苦總算有了回報!談談我的投稿經歷,文章是今年1月投的,半個月內一位老師的審稿意見回來了,接收,但另外一位老師拒審,編輯老師很負責,立馬又找了老師,半個月后還是拒審,但是編輯老師又很快找了第4位老師,2月底送出,3月2號就回來了,那位老師真是神速!小修,然后上傳修改稿,剛剛收到錄用通知。
我在這個雜志上投稿兩篇,中了兩篇,個人認為這個雜志挺好的,審稿專家和編輯部老師都很負責,效率比較高。審稿人的審稿意見也很到位。值得推薦~
文章提交1個月之內就告知錄用。個人覺得這個雜志特別好中,只要文章沒有太大的錯誤,錄用還是挺快的。審稿速度快,編輯負責,適合的文章可以建議大家投。編輯確實特別負責。挺好!
真心很快,每一次的審稿過程基本都不會拖過1個月,審稿過程很正規,編輯部老師和審稿專家提的問題也直中要害,如果有創新性會給與更多的考慮機會,非常好的期刊!
稿件30天左右給回復,效率很高,編輯部很有耐心,態度很好,審稿人也很仔細,修改意見很詳細,新中醫雜志值得一投,很愉快的一次投稿經歷,以后還會在來投稿的。
新中醫討雜志的處理速度還是值得肯定的,審稿人的建議也很專業,審稿效率高,專家意見中肯,切中要害!該雜志的編輯部處理速度也很快、工作規范,非常當滿意。是一個值得大家投稿的雜志。
一個月前投的稿,三四天后退修了一些格式問題。過了一個多月,送審回來了。要求修改后提交終審。但文章不知道怎么改了,都不想修改了,感覺錄用可能性較小。
新中醫雜志速度蠻快的,投稿第二天送外審,第三天第一個專家的意見就返回了,問題很少~ 過了一個月另一個專家意見返回,一個星期后修訂完返回去。編輯態度很好,修改后有一段時間,我晚上給編輯留言要接收函,第二天一早,掃描版的接收函就發到郵箱里了。
從2014.7.15投稿,經歷一周左右的技術審查,大概一個月多點的審稿期,期間經歷修改,用時一個半月,改后一個月直接被接收。從投稿到刊出來大概用時5個月。
9月25號投的,半個月后退修,一個多星期后再次提交,之后一周再次退修,這次再次認真修改了近兩周,又提交。11月13號已經來信通知錄用。速度還是很快的。編輯服務很好,很耐心,感到非常的高興,以后我會給你們介紹老師都來發表。
審稿人的意見很尖銳,而且很到位!
這個雜志投稿后多久會有回復啊?我的已經2周了還沒消息。
審稿很快,一般1月內給答復,如果不符合該雜志初篩要求,大多數在1-2周拒稿。我最初的一篇就是被拒了,之后就有經驗了,投的幾乎都能中。